幽门螺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寄生在人的胃窦幽门处(通俗说是胃出口处),由澳大利亚科学家Marshall和Warren在1982年时发现。多数人感染HP后没有任何症状,有一部分人幽门螺杆菌超标会有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烧心反酸、腹泻和口臭等症状,同时影响正常的消化功能。一些胃肠外疾病也与幽门螺杆菌有着密切联系,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若患者有以上疾病,需要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检测与治疗。
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基本上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传染。日常生活中主要通过两种方式:首先是幽门螺杆菌传染的一般途径,即“粪—口”途径。一般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粪便里会有相应的细菌排出。如果这种粪便污染到水源或者污染到食物,或者饭前便后不洗手,幽门螺杆菌就可能会被另一个人摄入,继而可能会引发传染;幽门螺杆菌的另外一种传染途径是唾液传染,也就是“口—口”传播。患者唾液当中也有幽门螺杆菌,在团餐、桌餐的时候会对周围人产生一些影响,而这种传染大部分都是大人传给孩子。在中国,35%以上的患者都是在儿童时期就被传染,而成人之间相互传染的可能性相对较小。父母一方如果感染,另外一方不一定感染,但是孩子被传染的可能性非常大。
在我国,幽门螺杆菌人群感染率一般在50%~60%之间,多数人感染HP后既无消化不良症状,最终也不发生消化性溃疡、胃癌等严重疾病。但是,如果患有消化性溃疡或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HP感染者,HP必须根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慢性胃炎伴胃粘膜萎缩、糜烂、胃肿瘤术后、增生性或炎性胃息肉、胃癌家族史、计划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小剂量阿司匹林)、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以及个人要求治疗的HP感染者,我们一般推荐将HP根除。
幽门螺旋杆菌会传染,但不建议人人得而灭之,尤其是14岁以下儿童和70岁以上老年人要慎重。目前,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不推荐对14岁以下儿童进行常规的体检式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及根除,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与成人相比,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严重疾病(如消化性溃疡、萎缩性胃炎、胃癌等)的风险较低;
2.儿童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耐受性低;
3.用于儿童的抗菌药物选择余地小,专家共识仅推荐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和甲硝唑;
4.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有一定的自发清除率;
5.儿童幽门螺杆菌根除后再感染率可能高于成年人。
因此,儿童若不存在幽门螺杆菌所致的相关疾病,则不宜进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和治疗。但已诊断消化性溃疡或部分消化不良的儿童则应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和治疗。
HP治疗期间,饮食方面尽量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不饮酒不吃海鲜。两种胃药餐前半小时服用,两种抗生素餐后马上服用,用药疗程一般10-14天,通过正规治疗,人群杀菌率能达到80%-85%。杀菌失败原因主要是抗生素的耐药性比较大(Hp对阿莫西林和四环素的耐药率较低,为0.3%和1.2%,Hp对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分别为37%-64%。因此只要青霉素不过敏,两种抗生素中尽量选用阿莫西林,另一种可搭配克拉霉素、甲硝唑、左氧氟沙星其中一种。具体该如何搭配,应该遵从个体化治疗)。
大家平时可以不用过度恐慌幽门螺杆菌,但幽门螺旋杆菌的确会传染,有些生活习惯咱得改改。首先,我们要注意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洗手,尽量吃经过高温加热的熟食,喝开水,生吃瓜果蔬菜时洗净、去皮,注意口腔卫生,定期更换牙刷,定期消毒水杯及碗筷餐具;其次,集体用餐最好能做到分餐制、公筷公勺制,杜绝家长将食物嚼碎后喂给宝宝吃;最后,幽门螺旋杆菌可以通过高温蒸煮来进行消毒,我们所使用的碗筷等餐具可以沸水蒸煮15分钟以上,同时我们也可以使用消毒柜进行餐具消毒。